推广 热搜: 家庭教育  幼教  家庭  教育  初中  知识  教育资讯  高中  学习  小学 

十岁优等生申请退学触动中国式教育神经

   日期:2024-11-09     来源:www.haimae.com    浏览:797    
文章简介:《南方日报》教育周刊于11月20日发表的《十岁“优等生”申请退学争取“自由空间”》封面文章在全国引起哄动。随后三天内主人公冯邵一的《退学申请书》在微博上引发了2.4万余次的转发和评论,网友围绕教育理念进行热议。
十岁优等生申请退学触动中国式教育神经

  《南方日报》教育周刊于11月20日发表的《十岁“优等生”申请退学争取“自由空间”》封面文章在全国引起哄动。随后三天内主人公冯邵一的《退学申请书》在微博上引发了2.4万余次的转发和评论,网友围绕教育理念进行热议。

  随后,全国几十家媒体包含《人民日报》、人民网、央视、新华社、中央教育电视台等重量级媒体也进行跟踪报道,新华社发表《小学生发文叩问中国教育》后又引起很多报刊转载和讨论形成第二波高潮。文章指出:孩子们的完善人格和全方位进步比成绩单要紧,陈旧的教育方法和传统观念应早日改革。

  同时,人民网、新华网还发表评论。评论文章觉得《退学申请书》不只展示了孩子对生活理想的考虑,也表达了对现行中学教育管理规范的不满。为什么《申请退学书》触动中国式教育的神经?

  确实,素质教育已倡导多年,每人皆知教改要紧,然而为什么依旧步履维艰?为什么教育体系不可以愈加开放、多元?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,为了孩子幸福的童年和国家的将来,教育改革是不是可先行一步?

  反响

  父母述说孩子“苦难的童年”

  “看到孩子成天为作业和排名焦虑不安时,我的心好痛。”安女性说当她看到《十岁优等生申请退学争取自由空间》时,很同情孩子。这类天来,记者不断接到因看了本报报道述说孩子“苦难的童年”的父母电话。

  安女性的儿子在广州越秀区一所重点小学上小学四年级,她说,从三年级,孩子就重压山大。“每月的测验、期中考[微博]、期末考、班排名、级排名、黑压压的资料和各种试题,让孩子进入‘苦难的童年’。”

  此时,她家的日子变得“鸡飞狗跳”。天天下班回家,吃完饭就开始陪孩子写作业。默写听写、单词背诵、陪说陪练、改正错题……“不少东西我感觉自己也要从头学起,把一家人都折腾得身心疲惫。”

  最让孩子难受的是排名,总分差十来分,排名就会落后一大截。

  “幸福”这个词近期非常时尚。有朋友问儿子:“幸福是什么?”儿子说:“我了解,就是有人能帮我写作业,考试不排名。”

  杨先生说起儿子也是痛心疾首。小杨小时候跟邵一一样非常聪明,参加小学生作文比赛还拿过奖,学习成绩也很好。但到了小学五年级就开始逃学。最直接是什么原因就是作业太多,交不上来,被老师批评,成绩一落千丈,干脆迷上了打游戏。“当大家发现时已经晚了。”

  杨先生夫妇都是企业部门负责人,没时间陪孩子做作业。他说,以前以为孩子天资聪明又花赞助费送到重点学校就放心了。去年孩子小学毕业了,他花了“重金”把儿子送到一家重点中学住校。期望住校能把孩子上网成瘾戒掉,但孩子还是常常从学校偷跑去网咖。

  张女性的女儿已上初中三年级,说到女儿她仍不断叹气。“你了解她几年历程了什么样的变化吗?初中一年级还有理想,初中二年级陷入迷茫,初中三年级就厌学了,就是由于排名让她抬不起头。”女儿初中一年级时是班上的前3名,后来跌出前5,再后来跌出前10。她我们的自信,也一点点被打击。

  张女性说,从初中二年级开始,女儿每晚11点才完成作业。可这还不算迟的。据孩子讲,班上那些想进前三所重点高中的孩子,没在12点前睡觉的。“孩子说,读得这么苦也没期望进重点,念书还有哪些意思。”

  不少父母对记者说,在学校孩子已经没太多的自由和乐趣。所有,都在往功利的路上走。仅有些操场活动、体育课,也在为达标而训练。


  深思

  孩子没幸福童年是哪个之过?

  “学校作业和培优班老师布置的作业加在一块,晚上常常要‘加班’才能解决,苦不堪言。”小学五年级学生晓军说。一名被培优课占据了整个暑假的小学生说:“来自父母的重压让大家喘不过气来,期望寒假里没‘培优’。”

  学校教育导致孩子没了幸福的童年到底是哪个之过?不少父母都把矛头指向老师和学校。孩子又觉得他们不幸福的童年还有来自父母的重压。多重重压下的孩子恨不能退学,他们觉得冯邵一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。

  中国教育经济协会常务理事、广东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铁民教授说,今天死板、僵化的教育完全忽略学校教育的主体——孩子们的需要,很多的作业和持续的排名钳制孩子们的个体思想,抹杀孩子们在学业以外的梦想。教育这样违背孩子们的意愿和个性,连冯邵一如此全方位进步的“优等生”都会生厌,萌生退学之意,更莫说其他孩子。“传统的教育规范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,不然大家的下一代会毁了。”

  “‘申请退学’这种‘激将法’直接拷问基础教育的三大问题,”广东教育研究院教研员钟守权说,一是怎么样遵循教育规律,促进每一个学生愉快学习、快乐成长;二是教育范围综合改革如何才更有益于人的全方位、主动、个性化的进步,有益于革新人才的培养;三是怎么样打造素质教育的评价标准和办法,使每一个学生的多元化、个性化成长得到全方位、公正、客观、积极的认同和促进。

  在他看来,不想上学状况最为紧急的是初中,“初中阶段的教育问题是现在基础教育改革进步中的弱点、软肋。”

  钟守权觉得,初中教育不如高中高考考试[微博]有影响力,不如小学取消统考升学后的教育改革有活力,但中考依然,处于改革无活力、应试无影响力的尴尬、被动境地。因此,初中教育怎么样达成轻负高效,深入推进素质教育,是全方位提升基础教育水平承上启下的要紧环节,应引起高度看重。“我省一些地方专门提出‘振兴初中行动计划’,是非常有教育情怀和眼光的举措。”

  不少专家觉得,标准化的考试与素质教育紧急相悖,“答卷卡”式的规范化考试,对孩子的思想、个性进步、创造性培养等是一种钳制。


  建议

  看重教育的人性化和个性化

  媒体、互联网对《退学申请书》热议,也引起了河南著名诗人胡兰兰的关注。上周,她也开始了对应试教育的宣战,“诗人蓝蓝”在其微博贴出《致教育部的一封公开信》,直指应试教育。她觉得,“学生因作业和考分产生的巨大重压,其根源就在‘应试教育’体制。”

  她说,“2002年,我一位朋友唯一的儿子——正在读初中二年级的14岁男生毕某某,由于假期作业没写完,害怕被老师批评或叫父母到学校,不敢去上学,在家里洗手间里上吊自杀死亡。”

  “可怕的作业毁灭了一个少年的生命。”这名少年,胡兰兰曾多么熟知,“他乒乓球打得特别好。”可有一天,“好朋友却跟我说,他被作业逼去世了。”

  从那天起,她开始关注教育。然而,10年的关注,却令她心痛。“由于作业写不完、害怕遭到老师或父母的惩罚去跳楼自杀,仅去年的新闻报道中就多达二三十起。”“目前,只见应试,不见教育!”她建议取消高考考试规范。

  然而在广东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铁民教授看来,高考考试规范作为一种比较公平的规范,现阶段存在有它的必要,应试教育的改革不可以急转弯。

  他坦承,现在最辛苦的族群就是初中生,最大的问题不是重压大,而是动力差,他们是被学校和父母用鞭子赶着去念书而痛苦万分。

  “要让孩子学习有动力,政府必让教育成为人的教育,充分看重个性化。”张教授指出。

  他说,“个性化教育”并不是教育范围的全新的定义,早在2000多年前,孔子提出“因地制宜”的倡导。个性化教育是为了使学生的个性专长得到充分进步,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比较适合的教育。

  他告诉记者,海外一项“视线与文化”研究表明,教师视线的最好覆盖范围为25—28个学生。小班化教育最适合的班级规模为25人左右。假如班级学生额太多,教师就会顾此失彼,很难面向全体学生因地制宜。“为何老师都爱使用题海战术,就是由于学生人数太多,老师只有用作业来操练、控制学生”。

  “升学率、考分与政绩、薪资及职称挂钩。老师身上的升学重压成绩焦虑,迫使他们再将重压转嫁学生。”

  他觉得,目前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大部分是锦上添花,珠三角中小学硬件设施已“武装到了牙齿”,但教师配备、小班化问题依旧没解决,老师上完课就布置作业,甚至都没精力改作业,让父母改、同学之间改。“孩子的察看能力、表达能力、感受能力、交流能力、研究能力都不是靠写作业和排名培养起来的。”


  探索

  小班化教学因地制宜

  “学习都会有重压的,美国学生升学也存在重压。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感到成功的乐趣,产生动力战胜重压。”广州华美英语实验学校副校长刘沙说。

  华美英语实验学校是一所英语特点民办学校,到现在为止,学校逾1000名毕业学生升入加拿大、英国、澳大利亚、美国等百所大学留学[微博]深造,并有近百人获海外大学奖学金。刘校长告诉记者,该校学生刚进学校时大多是中等水平,即便是华美高中一年级精英班的学生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尖子生。精英班同时开设国内高考考试课程和美国、加拿大重点高中英语课程,达成国内外名牌大学双升学。“精英班的重压最大,但几年下来成绩却是最好的班。”

  据介绍,精英班完全根据美加中学小班教学模式,每一个班25人左右,该班级改变传统的“秧田式”为“茶楼式”,课桌椅设计可依据学科和活动的需要随便组合;同学们上课可以玩英语游戏,也可以组合成小组进行课题讨论。外教上课形式活泼,课堂氛围活跃,鼓励不认可见学生争辩问题。刘校长觉得,“小班化,非常重要的是老师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心理情绪,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体辅导。”

  据悉,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,小班化教育已成为世界上教育界最火爆的话题之一。我省不少民办学校对小班化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。但公办学校因为财政体制很多缘由,只有少量的试点。

  沙面小学,是广州公立学校中最早进行“小班教学实验”的学校。该校每一个班不到30名学生,没单独设立班主任,却配备两名“包班”的老师。所谓“包班”,即老师需要全天都和学生们在一块,所以“包班”老师的办公室即学生教室。上课期间,两名老师也几乎在同时上课,孩子们自觉分小组找老师。如此,“小班”看上去更“小”:一个老师应付十个孩子,每个孩子都能得到老师充分的“关照”。虽然老师们没独立办公室,但学校专门配置一间休息室。在这种环境中,孩子们感觉很愉快。

  “学生如矿山,浑身都是宝,不要一味挖掘金矿银矿,而忽视了他们身上的水源和空气;每座山远近高低各不同,大家要了解赏析和培育。”广州教育局局长屈哨兵说。

  他觉得,基础教育不可以把学生固化在纯粹应对考试,学校教育要满足孩子的个性需要,教育部门要为孩子提供多元进步的好机制,而小班化则是一种趋势。“事实上,小班化教学不是说简单的人数的降低,而是探索在班级人数降低后,怎么样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加大,加大教育的有效性。”


  周刊速评

  中国式教育与“男生危机”

  刘茜

  冯邵一的《退学申请书》引起了持续的热议,也终于触动了死水微澜的中国式教育的神经。有人在《光明网》上发表文章说,2012年,应该记住冯邵一这个小小少年。

  很好,《退学申请书》表达了中国式教育体制下受压抑少年愤怒的呐喊。幸好冯邵一是标准的“优等生”,要不然他的声音不会引起大家看重。不过好学生冯邵一的建议却让我想到另一个问题:中国式教育体制下的男生们,他们的困惑与迷茫。中国式教育是否致使了“男生危机”?

  不久前,北大教授吴必虎在微博上发表看法,呼吁社会看重“男生危机”并建议“错龄入学”,引发社会热议。

  吴必虎说,目前大中小学都出现了男孩学习不如女孩的状况。虽然有人讲解说男孩上了高中就能赶上来,但状况并非如此。不少大学里女孩数目都多于男孩,高考考试的女状元也愈加多,并且不只局限于文科,不少理科状元也都是女孩。

  他把缘由归结为男女同龄入学,男孩心智成熟晚是什么原因。于是热议便围绕着男孩是否应该晚入学来讨论。

  从世界范围来看,历来男女都是同龄入学,在大家念书时,小学女生成绩比男生好,但上初中后,大多是男生成绩遥遥领先。工作多年后,有肯定收获的90%都是男同学。

  然而今天为何就乾坤颠倒呢?吴教授说,招收博士生符合条件的大都是女孩,很不容易有几个男孩,一看都唯唯诺诺,非常女人化。他非常忧虑:将来国家到哪儿去找栋梁之材啊!但他把这种缘由归结为,男女同龄入学,男生长期被女生欺负压迫。

  其实,男生遭到的压迫不是女生而是中国式的教育规范。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就是需要孩子要听话,目前稍微好一点的学校,“巨无霸”班是正常状态,在这种班级中,女生或许会更听话根据老师的需要做,并获得奖励,而男生可能看上去更淘气和具备个性,而被“维修”。在大家念书年代,班级不那样拥挤,老师还有耐心帮助调皮的男孩后进变先进。但今天老师面对着黑压压的班级,早就心烦了。有个做中学老师的朋友曾对我说,到了夏季,六十多个人的班,学生的臭汗味,熏得直想吐,对叛逆的男孩恨不能立刻赶出教室。

  因此在中国式教育体制下,对学生的管理只能靠做很多的作业和考试排名,不然没办法控制。女人的韧性和顺从就有了优势,不少女孩在现有些应试教育体制下,可以主动适应,获得好成绩。她们的这种优势一般可以维持到大学。

  另外,现行考试规范也对男生十分不利,过去考试着重于常识面、创造力、实践能力,合适男生的特征,也合适革新人才的培养,因此不少男生崭露头角。但现在的考试大多重视要点,答案强调标准化,需要学生死记硬背,特别是反复做作业操练和各种排名,很大地考验小孩子的耐力和挫伤他们的自信心。于是,出色的男生冯邵一在网上发表《退学申请书》表示反抗,而更多普通的男生反抗的方法就是逃学、打机、混日子……

  环顾周围朋友们的孩子,有女儿的成绩还很好,而大部分男生的家庭说起孩子来就叹气。我这类朋友夫妻几乎都是高学历人群,有两个爸爸甚至有博士学位,孩子的学校也是名校。但这类朋友一同的特征就是夫妻事业心强,不可以陪孩子做作业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儿子就容易成落后生。有男生成绩还可以,总是是个性非常像女生那种。而我儿子学习成绩还行,就是由于我注意到了大班制对男生的极度不利,几乎舍弃了事业的追求,花不少的时间进行“人盯人”战术。目前我注意到有不少男生的家庭,老婆为了让男生更健康地成长,干脆回家去当全职太太。

  或许缘于天性,“勇于实践”的男生需要“头破血流”才能得到教训。对于这类孩子来讲,他们通过实践得来的教训,可能对他一生都具备不可估量的意义。但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,大家总是等不及男生觉醒,成绩的排名早早地把他们分成三六九等,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他们列入“升学无望”行列,然后用一些强硬的方法把这类“落后生”送入前途渺茫的境地。

  今天,在北大吴教授发出了“男生危机”警告的同时,应试教育导致部分中国学生“高分低能”、实践能力较差的现实愈加引起看重。大家看到,即便一直是各名牌大学争相录取的“高考考试状元”也不可以幸免,2010年数据显示,中国六成高考考试状元被哈佛拒收。今天教育的危机已不单是“男生危机”了,而是全方位的危机,需要全社会深刻的深思,更需要政府重新做出顶层设计。

 
打赏
 
更多>热门阅读

推荐图文
今日推荐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